9月份親職教育分享-小一開學家長不能陪入校怎麼辦?專家6建議,順利幼小銜接

幼稚園升上國小,無論對父母或是小朋友而言,都需一段適應期,包括生活環境、作息時間、學習態度,都要適應。受疫情影響,小一開學日家長不能陪入校,也令家長焦慮。《親子天下》收集專家建議,陪家長一起和孩子適應小學生活與學習。

「從小孩讀幼兒園,我就負責接送小朋友,現在要上小學了,好怕小朋友因為我沒有陪著進去教室,會對新老師、新環境、新同學感到陌生甚至害怕。而且進到小學,老師上課方式不一樣,學習樣態也不一樣,也擔心小朋友注意力不集中,影響學習的步調。」全職媽媽JO媽說出很多小一新生家長內心的擔憂。

受到疫情影響,許多校園都沒有開放,甚至是開學日當天也不希望家長陪同新生入校。讓原本面對幼小銜接就已經充滿擔心的家長,更是充滿焦慮。《親子天下》採訪身心科的專家,提出6項建議,陪家長一同和孩子走過幼小銜接的各種關卡:

建議一:預先帶小孩至校園周遭認識環境

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青少年心智科主任林秀嫚指出,其實現代家長都還蠻注重幼小銜接的階段,以往校園都會開放參觀,但是這兩年因為疫情關係,許多校園都沒有開放,而且也不希望家長陪同新生入校,的確在門診中可以聽到許多家長都因為校園的限制而有點擔憂。

林秀嫚建議,如果校園未開放,家長也可帶著小朋友在學校外面看看,給予一點心理安慰,例如某某同學也是念這邊的學校,降低小朋友對新學校的陌生感。

此外,家長也可以試著向小朋友做一些預告,例如小學與幼稚園有何不同,讓小朋友有正向的感受,或者是引起小朋友對新學校的好奇心,讓孩子對於小學生活有所期待,也可降低對小學生活的抗拒。

衛生福利部八里療養院職能治療科主任張自強也說,若有鄰居或家中手足同一所學校時,可以相約一起上學,降低對陌生環境的影響。

建議二:向老師溝通小孩的特點和長項

多數小一老師對於處理幼小銜接都很有經驗,也會提早與家長溝通,林秀嫚認為,家長不妨可以藉著親師溝通機會,向老師介紹自己孩子的特點或是強項,也能讓老師提早掌握小朋友學習狀態。

開學後一個月是老師與學生、家長彼此熟悉或是磨合的階段,林秀嫚說,老師多半會以建立規則、行為約定等方式,或是用點數累計讓小朋友更快適應小學生活。建議家長可以多跟老師合作;不理解的部分就跟老師溝通,也能協助小朋友適應得更快。

建議三:引導孩子正確的學習行為

林秀嫚分析,開學後最常碰見的問題還是以注意力不集中,或者是小朋友比較活潑,作業寫不完等師生之間比較負向的關係。她提到,家長要先導正小朋友的觀念,讓小朋友知道學習的正確行為,狀況很快就能改善。

林秀嫚也鼓勵家長盡量參加親師會,增加親師間的溝通,也能針對小朋友入學一個月後整體學習狀況進行討論,更能掌握小朋友在新學校的適應狀況。

建議四:在家減少3C使用時間

因為在學校中比較少機會使用3C,林秀嫚說,家長可以讓孩子自然的改變習慣,減少3C使用時間,或者是用集點方式鼓勵小朋友;而且使用3C時,家長也應陪伴,例如一起看有知識的影片或卡通。

張自強也建議,回家約定使用3C時間,晚上早點就寢,避免睡前使用3C產品,以免影響入睡,才能增加隔天上學精神。

建議五:固定作息時間

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洪珊則提醒,好的生活作息更能提供小朋友專注動力,開學前這段時間就應該固定上床時間,小朋友最少應睡8到10小時,最好能依照學校作息開始訓練。 

洪珊說,有些分離焦慮的小朋友其實在幼兒就會有徵兆,這類型小朋友的家長要更早進行行為與心理準備,除了幫小朋友進行心理建設,也可與老師溝通,提醒老師面對孩子的方式,也可請老師協助安排班上的小天使,帶領比較害羞的小朋友盡快融入團體生活。

建議六:增加親子溝通時間

張自強說,家長在開學初期,可以扮演聆聽的角色,多聽孩子在學校的生活,適時給予關心與支持,降低孩子因開學造成的焦慮或壓力。

若開學後孩子有出現不想上學、精神不佳懶散、學習興趣不高或想到上學就頭痛、肚子痛等的情形時,張自強表示,這可能是暑假後的混亂作息突然要調整,造成孩子適應不良,出現生理或心理上的反應,如:出現精神不佳、常打哈欠、呈現疲倦或想睡,甚至脾氣暴躁易怒等情形。

他建議,家長可以給予適度正向回饋及關心,透過孩子分享學校生活,表達對孩子的支持。或是把握時間多運動,透過運動降低開學的壓力,增加學習活力,避免懶散的態度。但是若孩子出現開學不適應的情況嚴重且持續超過2周,且經影響到日常生活,則建議可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。

尤其是過動的孩子,洪珊認為,家長一定要給予小朋友預告,甚至給孩子看圖片來引導他了解正確的小學生活作息與學習過程。放學回家後也別忘了跟孩子聊天,除了盡量鼓勵他的好表現,同時也要提醒做不好的部分,養成孩子願意分享學校任何事情的好習慣,可以讓家長更能掌握小朋友在學校的狀況。